標題:
共鳴腔、大小聲
[打印本頁]
作者:
mine0320
時間:
2009-9-12 00:25
標題:
共鳴腔、大小聲
我說一下沒人討論的東西
+ ]" e5 T' m3 {# v- Q' B
% M& R+ V3 J) U" e( r: ~
聲音輕重:這個要先會控制氣,很多地方都會用到,低音放高音收,應該很多人聽過,還有就是唱一段力度均一的音之後慢慢的讓力度減少不過音準還是要撐住,達到漸小的效果,反之,放大的話,就是台語歌常常用到的推音,有規律放大的聲音
3 n8 V/ `/ J: n4 P5 k
& s4 B, ^2 T" P0 e& h4 i+ ? A
共鳴腔轉換:我所知道的共鳴腔叫常用的有鼻腔、口腔、額頭腔、頭頂的腦門、腦後、喉部,怎們去知道自己用哪種共鳴腔?我自己認為最簡單的就是有共鳴到的部位會麻,如果只有一點點麻的話我自己認為共鳴度還不夠,聲音還偏尖銳,我個人可以麻到需要抓癢的地步,因為共鳴的目的最主要是要聲音變的沉穩圓潤,有些共鳴腔也不能太重,會聽起來很噁心,看個人音色還有歌曲而定。人體肌肉分佈全身,共鳴腔也有肌肉分布,不過感覺很少而且不常用,所以使用起來不容易,要想辦法讓空氣先進入共鳴腔或部分進入再由口中出來。嘴巴的肌肉要鬆。
8 _( T. Z+ T: y* I: k
# I9 b! @5 J. q1 w5 f, `* F; B, q
8 ?8 X0 D9 j0 {) V
這是我的部份心得
作者:
88272451
時間:
2009-9-12 01:17
麻到需要抓癢=''=
& _" q( E: Z. M+ Q' n" r, o
2 O" @0 L3 M# t6 f& v5 ]! U
這是要多共鳴阿=''=
' Q R( j2 {7 J# z+ V5 N% }
0 e7 ]# i3 I3 ?$ D; n: a0 l& ^: W
想像不到......
5 M* R. x. F: t5 N; X
5 X; E3 }4 n' Y4 Z- N8 X5 m
我頂多只有感覺到有震動的感覺=''=
作者:
mine0320
時間:
2009-12-5 11:24
之前我有換氣不協調
2 a( E3 u! @5 h' L
現在改過來了
8 l" [3 u9 d M) G1 j7 ^, x
整個共鳴方式也跟著就改了
# Y% B6 ?0 I F9 Y w
共鳴腔是會麻是沒錯
) u( q. r, H) n6 `( J1 ]: }6 J
不過是在吐氣發出斯的聲音才會麻
5 d/ z. K6 r6 i9 u2 R
基本上在唱的時候可能還不會麻
$ I, t$ W, Z3 W5 _9 c: R
偶爾有時候鼻孔會麻
6 { |) l- B* i7 ^/ _! _
不過機率不大
* }' }$ [* N' a" P, T! x# y
用胸槍共鳴可以很明顯的感覺到胸腔在震動
( ]. b; h3 Z' J
後來歸納出最正確的主要共鳴腔
' p; F: `* b0 H8 N
有胸腔、喉部、頭的鼻腔和額頭
, n3 j1 f; `! S' c4 G1 |/ d+ H
額頭腔是飆你自己用其他共鳴腔上不去的高音用的
* U" M& T" Q/ A+ \& x x. b5 C
每個腔的用法都有所出入
! G7 z8 X2 c% W, o: {! d2 x- t
額頭和其他共鳴腔的用法差異很大
6 J* ^) |1 L+ {( [# d
這些都必須由專人以現場的方式來聽
3 v/ q2 J" U" Y6 i- Y
來去矯正用腔方式
; U) [1 X" z6 F5 F" m
網路上的文字是無法形容的
9 `7 i6 Z" {9 O X) F
因為就算看了
5 ]1 ^/ g+ l3 p: y
看的人還可能會練錯
+ s4 d# C# y6 q
因為出來的聲音根本是錯的
3 z( p; x0 W. i& L& a" I; e' e
用錯地方唱
& O$ r* I+ r2 V; g9 h) d4 ^9 X
上面說可以共鳴到很癢
1 y6 r2 }: ?4 ~+ Y, s. j" y
那個算是錯的吧@@
' h# O3 f! ?# t) t& i% `+ L- h: c
之前無聊好玩亂弄弄出來的
+ J7 q3 A7 Q6 _
聲音很不自然就對了
$ Y5 [1 t7 Y: V
還是可以唱
J7 W* ?, v8 `5 {
而且會很累
( l& r1 r$ h- q" K& p0 u
不要學喔!!^^
0 D# @ G" H& t) X! N
X; Z9 ]( c! {' Q
[
本帖最後由 mine0320 於 2009-12-5 11:26 編輯
]
歡迎光臨 小新吉他館-自學木吉他、電吉他、烏克麗麗、貝斯、木箱鼓、電子琴、採譜 教學網站 (http://www.gita.idv.tw/bbs/)
Powered by Discuz! 7.2